在現代工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,注塑塑膠精密部件制造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,廣泛應用于電子、汽車等諸多領域。然而,生產效率與質量控制這兩大關鍵要素,時刻影響著制造成效。下面將深入探討其影響因素,并剖析相應的應對之道。
原材料流動性差:如部分情況需將注射壓力提高 30% - 50%,這會使注塑周期明顯延長,如從原本平均 30 秒延至 40 - 50 秒。
原材料穩定性不佳:對工藝參數適配不好,出現分解、變色等情況的概率會增加 20% - 30%,導致需重新注塑,嚴重浪費時間資源,拖慢生產進度。
建立嚴格檢驗制度,檢測入廠原材料關鍵指標。
與好的供應商長期合作,保障供應穩定,降低因原材料問題致生產效率降低的風險。
分型面不合理:脫模困難,每次脫模平均需額外花費 2 - 3 分鐘,致使注塑間隔時間大幅延長,原本每小時可完成 30 次注塑循環,受此影響降至每小時 20 次左右。
冷卻系統不佳:部件出現變形、翹曲等缺陷的幾率可高達 40% - 50%,為避免這些缺陷,往往需將冷卻時間延長 30% - 50%,從而導致整個注塑周期變長。
模具制造精度不足或出現磨損:會導致部件出現成型缺陷,需重新注塑,阻礙生產效率提高。
設計階段利用先進軟件技術優化設計,如 CAD、CAE 輔助選分型面、設計冷卻系統。
制造時嚴格把控精度,采用高精度加工工藝。
使用中定期維護,清潔、潤滑、檢查磨損并及時修復或更換,保證模具良好狀態。
注塑機注射量不足:如實際注射量比所需注射量少 20% - 30%,則無法一次性將足夠的塑料注入模具型腔,可能需要多次注射,使得注塑周期從原本平均 60 秒增加到 90 - 120 秒。
注塑機的注射壓力或鎖模力不夠:部件成型不完整的情況出現概率約為 15% - 20%,也需重新注塑。
工藝參數設置不當:如注射溫度過低,部件成型不完整的概率可達 30% - 40%;而注射溫度過高,不僅影響部件質量,還需重新準備原材料進行注塑。注射速度、保壓時間和冷卻時間設置不合理,同樣會導致部件出現缺陷,需重新注塑,浪費時間資源。
根據部件要求選合適注塑機并定期保養維修。
通過大量試驗和經驗積累,優化工藝參數設置,找到保證質量又縮短注塑周期的最佳組合,提高生產效率。
原材料純度低含雜質:當雜質含量超過 0.1% 時,部件表面出現氣泡、劃傷等缺陷的概率可高達 30% - 40%。
物理性能不佳:易導致部件在后續使用過程中損壞,化學性能差則在特定化學環境下部件使用壽命可能縮短 30% - 50%
建立完善檢驗流程,全面檢測每批原材料物理、化學、機械性能等。
堅決不用不合格原材料,從源頭保障質量。
模具精度與狀態對部件質量影響關鍵。以某手機外殼注塑生產為例,若模具尺寸精度偏差超過 ±0.03mm,注塑出來的部件尺寸就會相應出現偏差,無法滿足產品設計的精確要求,進而影響后續裝配等環節。
模具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磨損、變形等情況時,部件出現質量問題的概率可高達 40% - 60%,如部件表面粗糙、翹曲等。
制造后嚴格檢測模具精度,合格方可使用。
使用中定期維護,清潔、潤滑、檢查磨損并及時修復或更換,確保模具狀態良好保證部件質量。
工藝參數設置關鍵。注射溫度過高致塑料分解變質,影響部件內在質量。注射壓力過大有溢料、變形問題。保壓、冷卻時間不合理影響部件尺寸精度、外觀及性能。
注塑時實時監控工藝參數,發現偏離及時調整。通過大量試驗和經驗積累確定合適參數范圍,保證部件質量。
總之,注塑塑膠精密部件制造中,生產效率與質量控制受多因素影響。原材料、模具、工藝參數等方面問題需重視并采取應對之策,如此方能提升效率、保證質量,增強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力。
【本文標簽】 注塑塑膠精密部件制造、開模注塑
【責任編輯】